历史上的发现
1932年,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·乍得威克发现中子,并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1935年,Walter Baade和Fritz Zwicky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。在对超新星的起源的解释中,他们假定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。
1967年,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乔丝琳·贝尔和安东尼·休伊什发现了来自脉冲星的无线电脉冲。该辐射源随后被推断为中子星。安东尼·休伊什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1969年,在1054年蟹状星云超新星爆发的残骸中发现了一颗射电脉冲星又是中子星,证明了脉冲星、中子星和超新星之间的关系。
1971年,Riccardo Giacconi、 Herbert Gursky、 Ed Kellogg、 R. Levinson、 E. Schreier、 和H. Tananbaum 发现一个X射线脉冲星半人马座X-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