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X系列官方授权正版
搜索
查看: 1576|回复: 6

[分享] 幾篇談翻译的文章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7-11-21 10:06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思果论翻译
// 作者:潘震澤    原載 2003/8/6 中副「書海六品」  


几年前思果先生在中副发表了一篇〈理书杂感〉,里头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我自己写过三本谈翻译的书……我以为自己确有他们没见到的地方,也指出途径,教人注意。……我的研究比他们的认真而切实,历时又久,这是我胜过他们的基本原因。”这段话不禁让我想起 2002 年底中副登过廖玉蕙女士的〈在自谦与自负间摆荡:思果先生访谈录〉,就翻译的理论与实务而言,思果的确有自负的理由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思果谈论翻译的著作,笔者手头藏有两本,分别是《翻译研究》(大地,1972)与《翻译新究》(大地,1982);前一本是笔者大学时代的藏书,1973年的再版,后一本则是留学归国后购置,已是 1989 年的第四版。两本书随笔者漂洋过海,一直常置架上,不时翻阅,也总有新的体认,可谓真正的“良师益友”。或有人以为翻译是不可教、不可学的,但我总认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如果都能读读思果的书,会更清楚翻译究竟是什么一回事,也能够减少一些常见的毛病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 翻译新手最常见的毛病,就是搞不清楚英文里什么是不用、或是不应该译成中文的。譬如说英文里常见的冠词(一个、一种)、代名词(他、他的、其)、虚词(在、当)、复数(们),及被动语态(被)等,中文通常用不上,不译反而好。这是检验劣译与过得去译文的第一关,也是帮忙润饰译稿的编辑主要的工作项目之一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任何从事翻译的人,都会同意不悖离原文,是译文最基本的要求,因此也一直有“直译”与“意译”之争。对思果来说,“翻译就是翻译。好的翻译里有直译,有意译;可直译则直译,当意译则意译。”他又说,“盐化在水里应该是看不见的”,这些话说了似乎等于没说,但思果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:

我相信中国人写了几千年文章,说了几万年话,用不着跟别人学,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意。遇到说法不同的时候,我就不服气,费力也要找出中文原来的表现法和字眼来。如此而已。倘使别人觉得英文的表现法新奇,他尽管采用好了。……我们如果对英文投降,不必研究什么翻译,怎么方便就怎么译,不必问,“我们中国人表达这个意思,原来是怎么说的?”也不必问,“这句译文像中文吗?”

             所以,思果对译文的要求其实很简单,就是要像中文;思果说他“多年来教翻译,发现自己总在教人写中文。”我自己指导学生写论文,也有同样的经验。好些年前笔者还年轻气盛,在一位硕士生的论文口试中,对着所有在场人士念出论文里好些不合中文的句子,惹得该生泪洒当场;之后,我就只在论文初稿上写下修正建议,不敢当众朗读了。

不过,“什么是好的中文”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,因为语言是会变的,也有主观的好恶。思果的两本书里对于中文语法、中文修词、中文禁忌等,都辟有专章解说,里头并有他多年来收集的例句,以及他的修改建议;有心翻译、甚至写作的人士读了这些文章,当能受益。笔者在研究所里开过好些年“科学论文写作”课程,思果先生的书一直都是补充教材。

现下许多年轻一辈的翻译工作者(包括编辑),似乎对于思果的著作感到陌生(一般书店买不到也是原因),他们对翻译工作的许多困扰,其实都可以从书里得到解答。几年前,笔者就在网路书店订购了一本送给合作的编辑,目的当然是希望编辑在改动译文时,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。

思果也说过,“译者都是无名英雄”,得不到太多掌声(这是指译得好的,要是译得差劲,骂名则少不了),甚至翻译的酬劳也是很低的,“拿来和别的专业人士的收入比较,只能算是少量的施舍”。以国内出版业的规模及国人读书买书的风气来看,近期想要提高译稿费似乎不大可能,看来翻译这项专业还有好长的路要走。

对于译者,思果还说过,“智慧比原作者低很多,文字的修养比原作者差很远的,怎么能翻译那人的作品?常人翻译天才作家的作品,结果只有逐字死译,杀死原作者,把活凤凰译成死小鸭!”有心从事翻译的人,能不自我警惕?







附笔一:文章写完后,上网查证,发现《翻译新究》有 2001 年的新版,《翻译研究》也于 2003 年 7 月出了新版,真是读者之福。

附笔二:这篇文章刊出时,思果先生还健在(思果于 2004 年 6 月 8 日于美国家中过世,享年八十六岁)。他见文后,曾托中副编辑转来短简致谢;前辈风范,令人缅怀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// 引用: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jennt ... 7/11/21/218977.html
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11-21 10:11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
英雄所见不同--谈人名的翻译

英雄所见不同--谈人名的翻译
// 作者:潘震澤   

个人自十几年前开始涉足科普书译介以来,由于译文问题,与编辑及翻译同行有过不少意见相左的时刻;然而,读者可能想像不到,许多造成异议及争执的原因,常不是译文本身的问题,而是一些以人名为主的专有名词翻译。举个例子,我翻译的第一本科普书《天才的学徒》里几位主角的译名,像宣能(Shannon)、艾克索罗(Axelrod)及史奈德(Snyder)等,在没有知会我的情形下,给编辑分别改成了薛能、爱梭罗德及史耐德,让我相当不快。

        一定有不少人认为,我小题大作了;他们会说:“玫瑰不论叫什么名字,都还是玫瑰。”我也碰过对译名毫不在乎的人,譬如美国亚特兰大市有个 Emory 大学,我在翻译时用了一位先前同事个人履历上的译名“艾默蕾”,但给编辑改成了“艾茉莉”。我问同事对此有何意见,他说不介意,于是我也没坚持改回来。

        其实,中文里同音字那么多,我并不在乎“史奈德”给改成“史耐德”,“弗洛依德”变成了“弗洛伊德”,只要全书统一就好。尤其是碰上已有约定俗成的译名,如达文西、伽利略、达尔文等,我绝不会重新译成达芬奇、盖利里欧及达尔温。那样的标新立异,只会增加读者困扰,毫无意义。


然而,我也不接受太过乡愿的态度,说什么译名都无所谓。虽说译名无关乎译笔好坏,但一本书要是从头到尾出现的人名翻译,都用字怪异且发音不贴切的话,绝对让人看得难过。更不要说自己费心取的译名,给人顺手改了,那种不舒服的感觉,只有当事人知道;尤其是新改的译名反而不贴切时,更令人气恼。

编辑之所以会改动译名,通常倒不是不尊重译者,而是寻求内部的统一。据我所知,国内有规模的出版社,都内建有自己的一套专有名词译名表,碰上译者用了不一样的译名,就会自动更改。我的第一本科普译书里的译名,就是因为这个理由而被改动了许多。问题是,出版社的译名发音常不准确;例如我曾在同一本书里,发现 Muller 及 Mahler 这两个名字,都译成了“马勒”,是难以让人接受的。(经我指出后,该出版社从善如流,将 Muller 改译成“缪勒”。)

目前国内科普书的人名翻译,都以音译姓氏为主,名字通常不译。这种做法有其道理,因为西洋人名里,姓氏的变化多,名字的变化少,以姓氏作为人物身分代表,比较不会造成混淆。再来连名带姓译成中文,很容易就长达 5、6 个字或更多;占版面不说,干扰阅读是更大问题。

再来,西方人名虽然都以 26 个英文字母拼写,但其源头来自世界各地,发音可以差个十万八千里。因此,晓得一些德、法及西班牙文字母的基本发音,是必要的。不过,有些入籍已久的美国人,并不坚持其姓氏以母语发音;因此,不确定原文念法时,采英文发音是权宜之道。

还有,我们必须承认:以中文方块字来音译西洋拼音文字,不可能完全准确,因此存在变化空间(像“巴哈”与“巴赫”之争)。同时,我发现老一辈译者所用译名,与我们常用的也有些差异。譬如思果先生认为 White(怀特)应译成“华逸”或“瓦逸”,我想现在没有多少人会那样译。民初许多外文名词的音译,如今看来更是刺眼。
        
说了这么多,我真正关心的问题是:音译西洋人名是否有规矩可循?我认为是有的。我也相信,如果多数人能遵守一些基本的音译原则,多考虑一些类似的情况,将能减少许多不当的译名,而剩下一些多数人接受的通用译名,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译名。


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简单音译原则及常见的误译:

1)D 与 T、B 与 P 要分:例如 Banting 是“班廷”不是“班定”;Pavlov 应是“帕甫洛夫”,不是“巴甫洛夫”;Pert 是“珀特”,不是“柏特”(应保留给Bert);Parkinson 是“帕金森”,不是“巴金森”或“柏金森”。不过字尾的 ton 已习惯译成“顿”,不用“吞”,譬如“牛顿”(Newton)与“道尔顿”(Dalton)。

2)字尾 in/an 与 ing/ang 要分:以 n 为字尾的发音,相当于注音符号的ㄣ;以 ng 为字尾的名字,则发ㄥ或ㄤ音。所以 Turing 是“涂灵”,Turin 才是“涂林”;Starling 是“史达灵”,Stalin 才是“史达林”;Sherrington 是“薛灵顿”而非“谢林顿”。事实上,这个规矩在英译中文姓氏的时候,遵守的相当好,像“林”一定是 Lin、“凌”则译成 Ling;Chen 一定是“陈”,Cheng 则可能是“程”、“城”或“承”,甚至“郑”。

3)字头 Fl 或 Fr 与 Fo 或 For 要分:F 后头接 l 或 r 等子音,不宜译成“佛”或“法”,应译成“弗”、“福”或“富”,好比 Franklin 是“富兰克林”或“福兰克林”,不该是“法兰克林”(Pfaff 或 Pfaffman 才用“法”);Freud、Fleming 应该是“弗洛伊德”及“弗莱明”,而非“佛洛伊德”及“佛莱明”。Foster、Folkman 及 Forssmann 才应该译成“佛斯特”、“佛克曼”及“佛斯曼”。

4)原文没有的音不要乱加:如 Cannon 应译成“坎能”,而非“坎农”(注),Holmes 是“侯姆斯”而非“霍姆斯”,因为两者中间都没有ㄨ的音。(不过最出名的 Sherlock Holmes 早给译成“福尔摩斯”,已经不必改了。)Menaker 不应译为“曼能克”,只能译成“曼内克”或“门内克”;Gardner 是“嘉(佳)德纳”,而非“葛登能”,因为两者都没有“能”的音(后者也没有“登”音)。

5)许多有问题的译音,是译者没有就其他情况多加考虑;譬如先前提过的 Muller,如果译成“马勒”,就与真正的 Mahler 相冲了。Muller 最好还是译成“穆勒”,把“缪勒”保留给 Mueller 或 Müller。还有 Trembley 有人译成“钱伯利”,不如“权伯利”为佳,“钱”应该保留给 Cheney(钱尼)及 Chambers(钱伯斯)。还有 Szent-Gyorgyi 是 Saint George 的匈牙利文拼法,就该译成“圣乔治”,而不必用拗口的“山特捷尔吉”或“山特乔奇”。


        译名虽属小道,自有可观者焉。总之,多注意外国人名的发音,多考虑各种不同外文拼法的译音,再参考上述简单规则,选用合适的汉字,不当的译名将可减少许多。



原载 2006 年 5 月号《科学月刊》“翻译阅读馆”专栏


注:坎能(Walter B. Cannon, 1871-1945)是著名美国生理学者,曾于 1935 年访华讲学三个月;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同行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叫“肯恩”,取其“肯干、感恩”之意,不过与原音有点差别,也没多少人晓得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11-21 10:11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
望文生义的翻译

望文生义的翻译
作者:潘震澤

这年头人人都懂点英文,也经常在两种文字间进行思想的转换;以英文为主要发表工具的自然科学工作者,更是如此。然而,许多人对原文的了解却不一定正确,其中多有“望文生义”的毛病;平日谈话间掉几句洋文,旁人看不出来,真正书诸笔墨,也就无所遁形。

譬如笔者审订过一本科普译书,原作者访问了许多科学家,也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谈话。为求变化,作者使用了 observe、note、recount、muse 等英文字,其实都是“说”;然而译者却用了“观察”、“写道”、“回想”、“沉思”等字眼,可说是标准的望文生义(注一)。

还有 living will 这个词,网上有“生命遗嘱”、“生前遗嘱”、“生存遗嘱”、“生预嘱”及“生命意向书”等不同译法。按定义,living will 是某人在神志清醒时签署的意愿书,目的是签署人在重病末期、无法自行存活时,授权医护人员或代理人让其自然死亡,而不以人为方式延长生命;因此,living 在此是“活着”而非“生命”之意。至于 will 译成“遗嘱”也不尽正确,因为在用上这份文件时,签署人还没有死亡。因此,我以为译为“生存意愿书”或“生预嘱”较佳。

英文与中文有个重大的不同点,就是同一个英文字,可有许多不同涵义;有的意思还接近,有的则差了十万八千里。再加上有些字词在某些专业,还有不同的用法,外行人要是不小心查证,常会闹笑话。譬如有位编辑曾对下面这句话大作文章:“Indian cows will not let down and give milk unless they are stimula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ir calves.”,还引经据典,说 let down 是“躺下”或“放松”之意,其实不然。

雌性哺乳动物(包括人)在哺乳时,乳头受到刺激(幼儿吸吮或以手拉挤),引起催产素(oxytocin)这个荷尔蒙的分泌,造成乳腺外围的平滑肌收缩,将里头的乳汁射出;这个现象,就称作 let down。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说:“在给印度母牛挤奶时,小牛犊还得在一旁让母牛看到,乳汁才出得来。”当过母亲的都知道,单是听见婴儿的哭声,也会引起哺乳中妇女的乳汁射出;其中机制,就与母体接受各种感觉输入,引起催产素的反射分泌有关。

另一个有趣、且引起不少争议的英文字是 radical。这个字的原始字义是“属于或来自根部的”,衍生出来的字义则是“根本的”、“基本的”、“极端的”,以及“偏好在社会或经济结构上有根本或极端改变的人”。好比古尔德(Stephen J. Gould, 1941-2002)称达尔文为“知识改造者”(intellectual radical);大幅切除病灶的手术称为 radical surgery(与中文的“根除、根治”相近);数学里的开根号,像 X 的 n 次根,英文可用 X radical n 或 the nth root of X;化学反应中自成反应单位的原子或分子,称为 radical(基);还有中文字的部首偏旁,英文也译成 radical。

不过,radical 在中文里最常见的翻译却是“激进的”,用作名词则是“激进份子”。按教育部国语辞典对“激进”一词的定义,是“思想、行为等较一般人偏激急进”,明显与英文 radical 的意义不同(像达尔文绝对称不上“激进份子”),但先入为主的观念,却让多数人看到 radical,想也不想就译为“激进”。我得承认,几年前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。头一次看到有人用“基进”一词,直觉上认为那是由注音输入法造成的错误;过了好一阵子,才接受“基进”的译法。

约定俗成的译名难以改变,不独“激进”为然,各行各业都找得到这样的例子。但我利用网上搜索引擎,发现“激进”一词有上百万条,“基进”则只有一万出头,差别有百倍之多。更有趣的是,我还发现有“理性激进”与“温和激进”的用法,显然想冲淡“激进”的“偏激性”;我想,要是能回归 radical 的本义,就不会有这种自相矛盾的用法。不过,以“基进”取代“激进”,只算是取巧的做法,大概达不到目的,还可能造成误解;个人倾向使用“根本的”、“基本的”、“改革派”、“极端份子”,或视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用词,而不用“激进”或“基进”。

前面提过,化学反应中自成反应单位的原子或分子(如OH, NH4等),称为 radical(基),而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元素或分子,则称 free radical,中文译成“自由基”。这类分子非常不稳定,寿命极短,很容易就与其他化合物产生反应。生物细胞在行氧化作用时,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超氧化物及氢氧基等“反应性含氧群”(reactive oxygen species,一般译为“活性氧分子”,不怎么正确);据信,这些反应性含氧群(都属于自由基)有可能伤及DNA、细胞膜等重要细胞组成,而引起发炎、老化,甚至细胞癌化等悲惨后果。许多打着健康食品的抗氧化剂,目标就是针对这些可能在体内肆虐的自由基(注二)。

伊安弗莱明(Ian Fleming)在 007 小说《霹雳弹》(Thunderball, 1961)一开场写道:M要詹姆斯庞德前往一家健康中心学习健康饮食之道,以清除体内毒素。1965 年的同名电影里对此并无多加着墨,但 1983 年重拍的《巡弋飞弹》(Never Say Never Again)中,编剧就加入了自由基一词。

片中M对庞德说:“你的问题是身体里有太多自由基了,那是你吃进太多的红肉及白面包所产生的毒素;这些自由基会破坏你的身体及大脑,你得把这些毒素给排掉。”当庞德走出M的办公室,M的秘书芒尼潘妮(Moneypenny)问庞德接了什么任务,庞德一语双关地说:“我要把所有自由基(在逃的极端份子)给清除掉。”(I’m to eliminate all free radicals.)于是芒尼潘妮一脸关心地说:“你要务必当心啊!詹姆斯。”(Do be careful, James.)

不少小说及电影里,都用上了一些科学新知及观念,可谓典型的寓教于乐,有机会还可以多谈谈。至于解决字词误译的毛病很简单,勤查辞典而已;特别是要查较为详尽的英英辞典,并多看几条定义,像上述 let down 的专门用法,辞典里也是有的。只要有点疑惑,就别怕麻烦,免得白纸黑字给人抓住把柄,后悔莫及。





原载 2006 年 2 月号《科学月刊》“翻译阅读馆”专栏



注一:这篇文章发表后,有人针对这一段提出批评,说我不懂修辞;我以为那是没看懂我的意思:“说”可以有各种说法,但绝不是“观察”、“写道”、“回想”与“沉思”。

注二:在此有个但书,多数自由基的作用以离体实验结果,或以人为方式引进活体为主,真正内生性自由基的危害有多大,仍不完全清楚,因此服用各种抗氧化剂的保健效果,也可存疑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7-11-21 10:57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实力:hug: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7-11-21 12:37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:)   潘震泽教授在台湾以翻译科普有关著作闻名遐迩,和我们这种非纯文学的译注近似,所以看他的文章是比较有感觉的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7-11-21 15:34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翻译绝对是门艺术,不仅要把语言学好,还要了解好当地的历史、文化、民俗、政治、宗教、经济、时尚、科学、等等等等,当然更要学好自己的母语,还要有作家的气质、诗人的情怀,OMG...,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相当困难的,——我从初中起语文就一直不及格。。。

这个是好贴,先顶起,一会仔细看!!:)

[ 本帖最后由 beta1 于 2007-11-21 17:13 编辑 ]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7-11-21 17:04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反正我是懒的翻了~~~
:$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eepTimes.NET 太空游戏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