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美片名若是名词或偏正词组,则比较容易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,比如《教父(The Godfather)》,《辛德勒的名单(Schindler‘s List)》,《桂河大桥(The Bridge On The River
Kwai)》,但这条法则未必都通用,因为首先有些名词对于中国观众十分陌生,而且从传播角度来说往往干巴巴的名词也很难勾起人观看的欲望。可以设想一下《魂断蓝桥》和《廊桥遗梦》按照英文直译成《滑铁卢桥》和《麦迪逊桥》,那随着片中永恒持久的美感会失色多少?
从翻译思路上看,两岸三地对电影译名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目标,大陆的翻译一般来说能直接就直接,以上口好记为主(《温布尔登》);台湾则总要把名字弄得缠绵迤逦些(《网住爱情》),而香港一贯商业化的思路,导致译名恨不得把电影里所有能吸引人的卖点都展示出来,哪怕没有也要造点出来(《球恋大满贯》)。所以大家都很熟悉的《音乐之声》才会有两个其他的名字《真善美》而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一部简单的《Don’t Say a Word》,大陆的《一言不发》是忠实得像词典一样,台湾的《沉默生机》则在营造一种气氛,尽管有点误导人,香港的《赎命密码》则恨不得把电影重新打造成一部间谍动作电影了。
为打通观众的传统记忆的通道,很多时候会采取使用俗语成语或改动一两个字的做法来当作电影名,本斯蒂勒同德尼洛主演的喜剧《拜见岳父大人》在台湾的翻译就是《门当父不对》,《Big Fish》能叫《大鱼》也能叫《大智若鱼》,如此翻译观众看了也许会心一笑,也许哭笑不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