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X系列官方授权正版
搜索
楼主: HammerSun

[讨论] 中文恒星名用哪个?大家来投票决定[已结束]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2-27 23:49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elfdzx 于 2008-2-26 10:27 发表

说这话我踹你...中国古代仅有的几个比较科学完善的系统里的天文学居然被你无视...


踹我也没用,没有就是没有,不过“占星术”倒很全面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0:42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Wave123 于 2008-2-27 15:49 发表


踹我也没用,没有就是没有,不过“占星术”倒很全面。

你硬要说没有我也没办法...难道西方的天文学就和所谓的占星术没关系?
中国的太阴历那么完善,关于天文学的文献记录无数,对于星座、星区、黄道、行星运动、宇宙现象的观察入微
历朝历代钦天监观星台的传承受政治影响极小,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中国的天文学系统实际上非常完善
对传统文化发表意见之前最好先行了解,不要觉得中国就真的没有科学了,瞧不起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很值得骄傲么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7:52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:lol 就凭中国自古认为天圆地方 中华在中央 这天文就没什么高明之处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8:01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原帖由 马丁叔叔 于 2008-2-27 23:52 发表
:lol 就凭中国自古认为天圆地方 中华在中央 这天文就没什么高明之处了。

好吧,你们逼我进行科普活动的...虽然我不是学天文的...
我们的祖先真的像这些教书中所写的那样落后吗?实际上,落后的并不是我们的祖先,而是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和研究。
我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世界的理解远远超出中国及其附近地域。并且,有的古代学者明确提出地球的概念。《晋书》、《隋书》和《宋书》都有关于天如蛋白、地如蛋黄的记载。南宋人志磐在其于咸淳五年(1269)撰写的《佛祖统纪》一书中对世俗社会狭隘的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,并且指出地为圆球形。根据《元史·天文志》中记载,元朝时中国已有人制造出地球仪,该地球仪上“七分为水,其色绿;三分为土地,其色白。画江、河、湖、海脉络贯串了其中;画作小方井,以计幅员广义,道里之远近”。我国古代对“天圆地方”一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。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之后,最终弄清楚了中国学者如何解释“天圆地方”的观念。他在《坤舆万国全图》序中写道,所谓“地为方”实际上是指地稳定不动的本性,而非指地的形态。(利玛窦,历史文献记载,利玛窦一六零零年在南京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,史学界称其为“南京版《山海舆地全图》”。)利玛窦自己也承认,中国古人已得出与西方近似的天文、地理知识。他在一六零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呈献给万历皇帝的奏疏中写道:“天地图及度数,深测其秘,制器观象,考验日晷,并与中国古法吻合。”
《晋书.天文志》中所说的"天象盖笠,地法覆盘。"第二种盖天说已经有了拱形大地的设想,为以后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。
《晋书》:“前儒旧说天地之本,状如鸟卵,天包地外,犹壳之果黄也;周旋无端,其形浑浑然,故曰浑天也。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,半覆地上,半在地下。其二端谓之南极、北极。北极出地三十六度,南极入地三十六度,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。绕北极径七十二度,常见不隐,谓之上规。绕南极七十二度,常隐不见,谓之下规。赤道带天之纮,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。黄道,日之所行也,半在赤道外,半在赤道内,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,西交于奎十四少强。其出赤道外极远者,去赤道二十四度,斗二十一度是也。其入赤道内极远者。亦二十四度,井二十五度是也。”
《隋书天文志》记载:汉代张衡铸造浑天仪,并著有《浑天仪注》对浑天仪加以说明。该《浑天仪注》中称:“天如鸡子,地如中黄,孤居于天内,天大而地小。天表里有水,天地各乘气而立,载水而行。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又中分之,则半覆地上,半绕地下,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。天转如车毂之运也。”
后来一些浑天论者纷纷反对地球浮于水面的说法。明代章潢《图书编·天地总论》中说:"《隋书》谓日入水中,妄也。水由地中行,不离乎地,地之四表皆天,安得有水? 谓水浮天载地,尤妄也。"
需要我翻译上述古文吗?

再附:
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沿革如下:
秦 太史令
西汉 太史公 太史令
东汉 太史令
魏晋南北朝 太史局;太史
隋 太史曹 太史监;太史令
唐 太史局 浑天监 浑仪监 太史监 司天台;太史局令 浑天监 太史监 司天台监。824人
宋 司天监 太史局 天文院;司天监 太史局令
辽 司天监;太史令
金 司天台;提点 司天监
元 司天监 回回司天监 太史院;提点 司天监 太史院史。259人
明 钦天监;太史令 监正。41-23人
清 钦天监;监正。154人

    与现代社会中天文学家的身份截然不同,古代皇家天学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属吏都是政府官员;天学机构则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,通常在地方上没有常设的下属机构和人员。有时为了特殊的观测任务,则委派临时人员,元明两代例外。不过这个部门在理论上的品级却一直不太高,最高时在唐代,曾达到三级左右,最低时在五品左右。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:一是世袭的天学官员,二是从社会上招集,三是本身的专门培训。
    天学机构的主要工作如下:首先是天象的观测记录,内容有恒星位置的测定,并编制成星表或绘制为星图;日月食和掩星观测;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视运动状况;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,包括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子等。对其中的某些天象还要有选择地向皇帝汇报。其次是观天仪器的研制和管理。三是修订历法,编算历书历谱并印制颁发。

虽然有时以西式的观点看来,中国古代天文学似乎不够系统,充斥了大量资料,而缺乏模型式的表述,但这却与其时的其他领域,尤其是空间几何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,而纵观历代数学,我国的算家们似乎对代数情有独钟,几何力学又怎能建立?
从各方面来看,中国对自然界的观察是充斥着实用性的,对自然的思考却极富哲学意味。这一脱节,使得天文领域看来毫无系统可言,但相较同期西方天学,仍未能言落后,若无海禁,给我先民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,我中华未尝没有能人振兴天学。再问,西方之地心说难道不也仅和浑天说在同一等级之上么?又问,若无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时期促使的西方思想界巨变,若无近代力学的进步,你当西方天学就真能振兴?

[ 本帖最后由 elfdzx 于 2008-2-28 00:42 编辑 ]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8:57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上面的东西大部分源于网上。下面是我想说的话。
中国古代天学发展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,姑且不去找蒙元之后统治阶层的问题,单说自蒙元之后中国天学几乎全面西化,发展至现在仍然不曾落于人后,怎可轻言中国天学不如他人?
看待发展的事物,既要看到纵向,也要看到横向,中国天学发展的各个阶段,未可言劣...到蒙元之后...有宋之后中华传承又剩余多少?无怪乎明代天学引进西学,今人言及天学毫无自信了...
然而,传承之火永远无法熄灭,对传统发表评论时,请先认识传统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9:03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总是发现一个怪现象,网上观人争论多次,每次站出维护中华传统的人,总有几次是我们这些被指为“崇洋媚外”的海外游子,而轻视传统文化者,却仍有大片仍在国内的支持者
一个轻视本国传统文化者,难以想象他能建立起多少民族自豪感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09:04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唉,今天突然话多,到此打住吧,之后此帖我也不会再回
若无心说了伤人之语,请大家海涵

[ 本帖最后由 elfdzx 于 2008-2-28 01:06 编辑 ]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8 23:03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没必要,楼上有机会还是回贴吧,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。
楼上的大段帖子我看了,一个很好的中文版地心说。我记得在几千年的MAYA似乎有比这个更准确的记录存在,古埃及、古英国似乎都有独自发展的类似解答,基本上每个局域文明只要愿意看看天上,记录下每天星体的移动,总会有这些类似的记录,不过逃不出地心说的框框而已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2-28 23:24:16 | 显示全部楼层
老实说wave朋友,我本想骂你几句的,无奈忙于汉化,今天看见elfdzx朋友的大段帖子,我想你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了.
我真不知道现在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.
我问一句wave朋友,你用这样的眼光看待,没问题,那你作为一个中国人,并且已经感受到了不如人家的地方,你为此做了什么?
如果你还在读书,你立志为中国天文发展了吗?
如果你已经工作,你又为中国天文学付出了多少?
如果你做了,那我以及代表elfdzx向你表示歉意,因为你这么深刻的自卑感受正是你终身奋斗的动力.
如果你说不关你的事,那我要说正是有了你这样的人存在,我们的文化才不断遗失绝迹的,你不配以中国人自居.
如果你是外国朋友,那我表示很遗憾,我不希望看见有人诋毁我们中国的文化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08-2-29 11:27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是我崇洋媚外,关键是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懂得太少鸟……
字都不知道怎么读写呢。罪过罪过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eepTimes.NET 太空游戏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