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仙座流星雨是1990年代最佳流星雨之一,曾在1991和1992年爆出EZHR達400以上的驚人數量。不過,到1990年代末期,數量降至100~120;到了2000年,英仙座流星雨甚至首度沒出現。不過,這個現象都在流星雨專家預期的狀況內。 英仙座流星雨首度受人注目是在1988年,流星雨專家後來才確認它的母彗星是1992年要通過軌道近日點的109P/ Swift-Tuttle彗星。這顆彗星軌道週期約130年,因此隨著母彗星的遠離,英仙座流星雨的盛況自然會逐年下降。 國際流星組織預測:2007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數量最多的時間(傳統極大)應該是在臺北時間的8/13 下午13:00~15:30。另外,有些流星雨專家按1991-1999年的觀測資料分析,流星雨專家預期2007年的極大時間可能落在傳統極大之後,約臺北時間8/13/17:00。而有些流星雨專家採用1997-1999年的資料分析,則極大時間會落在臺北時間8/13晚上23:00。所有這些時間點都只是「預測」而已,真正的極大期發生時間,得等真正發生之後才能知道。 無論如何,2007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極大期時間應該都在臺北時間的8/13,而這天恰逢月相為朔,對於流星雨觀測而言是絕佳條件。臺灣地區可在8/12或8/13晚上8:00~9:00過後,一直欣賞到天亮時分。臺灣地區的晚上8:00左右,英仙座會從東北方地平附近升起,高度隨時間逐漸增加;到天亮前已經移動到西北方的天空中。如果極大期出現時間是上述的8/13下午13:00-15:30或17:00,則臺灣地區只能看到極大期之前與之後的部分,此時流星數量將每小時僅10-30顆左右;但如果極大期是發生在第三個預測的8/13晚上23:00,則臺灣地區恰好落在最佳觀測區內,將有每小時約100顆的大流星雨氣勢。 除了英仙座流星雨之外,大家還可趁機觀賞位在鄰近的金牛座背部附近的紅色戰神--火星!不過最近網路上謠傳的在8月底看到火星大如月亮的事,是不可能發生的,請大家注意喔! 一、2007年英仙座流星雨概況 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,且為此三群中最有名、最適合欣賞的。 發生時間:7/17~8/24 極大時間:8/13 IMO預測「傳統極大」應該是在臺北時間的8/13 下午13:00~15:30。 按1991-1999年的觀測資料分析,極大時間可能落在傳統極大之後,約臺北時間8/13/17:00。 採用1997-1999年的資料分析結果預測,極大時間會落在臺北時間8/13晚上23:00。
ZHR(輻射點於天頂、最暗可見6.5等星的狀況下的每小時流星數):~100 速度:每秒59公里(中等~偏快) 流星平均亮度:中等 月相:朔,完全無月光影響 流星痕:約1/2~1/3的英仙座流星雨有出現流星痕
二、英仙座流星雨歷史 最早的紀錄為西元36年(中國) 最早注意到此群流星雨每年會固定出現的為1835年比利時的Adolphe Quételet。 最早確實記錄每小時出現流星數量的是1839年的E. Heis(德國Münster):ZHR~160 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夏帕雷利(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)於1864-1866年代經計算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週期彗星109P/Swift-Tuttle(史威福-塔托彗星) 首度受人注目是在1988年 曾在1991和1992年爆出EZHR達400以上的驚人數量 1990年代末期,數量降至100~120 2000年,英仙座流星雨首度沒出現 2004-2006年數量曾稍微增多
三、英仙座流星雨的來源 母彗星:109P/ Swift-Tuttle(109號週期彗星/史威福-塔托彗星) 公轉週期:135.0年 是所有流星雨中第一個被確認母彗星來源的。 首度發現:Lewis Swift (USA)發現於1862年7月16日、Horace Parnell Tuttle(USA)發現於1862年7月19日。兩者為獨立發現。 上一次回歸:1992年—是1990年代英仙座流星雨增強的主因 下一次回歸:2126年
四、其他
引用自 http://www.tam.gov.tw/forecast/2007/h07072701.htm
[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007-8-9 09:36 编辑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