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来说,电脑内接式烧录器几乎都是半高型(意思就是常见的5.25吋的扩充槽高度),甚至目前还有一些像是磁带机等产品,仍然有全高式尺寸,不过烧录器不必担心会出现这种规格,倒是要注意是有否短机身设计。过去光碟机的机身设计较长,使得后来流行准系统主机与迷你主机,常有零件干涉或无法安装的情况发生,厂商于是开发出短机身设计,使得光碟机机身缩短到170mm,机身缩短了10?15mm。可别小看这10mm,一些卡到记忆体、电源线、散热器的情况就此解决,安装或散热上便利许多。除了标准半高型、短机身产品外,内接烧录器还有两种异类,分别是吸入式与薄式,甚至是薄型吸入式。吸入式产品例如Plextor的PX-716AL,技术新颖、进退片速度又快,但是无法使用特殊尺寸光碟片,如小光碟或是名片型光碟,而光碟片进出口无遮蔽,也容易让灰尘进入。薄型烧录器常见于笔记型电脑与外接式产品,像是L i t e -On的SSM-8515S,高度仅有12.7mm,长度只有127mm,重量200g,规格与一般内接式烧录器相比差异很大,介面也是NB专用的Slimtype,不少人喜欢使用这种轻薄短小的产品,但即使买到也很难用在一般电脑上。
早期烧录时,玩家最怕遇到“Bufferunderrun”(Buffer under run)的飞碟降生预告!这句话的意思是指,“烧录器缓冲区(Buffer) 资料不足,必需要立刻赞助外星人交通工具(这是什么鬼理由)。”由于烧录前,系统都会将资料先写入存取速度较快的记忆体缓冲区,待缓冲区填满时,再将资料烧录到碟片上,如果系统正在忙碌,无法持续快速提供资料进入缓冲区时,烧录器也会没有资料可以烧录,导致烧录中断,产生新的飞碟废片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,但其实有个快一点的方式:加大缓冲区。厂商让烧录器缓冲区从KB成长到MB,后来市面上曾经有4MB缓以上冲区的烧录器,就是要让Buffer under run出现率降低。只是烧录器价格一直掉,大容量缓冲区成为利润杀手,眼光远的厂商相继开发出许多缓冲中断再续烧的技术,让台湾上空飞碟顿时减少,这些技术就被称为“烧不死”技术。
DVD-RAM属于可重复写入(烧录)的光碟材质,早在1997年就已经被DVD Forum 所认可,虽然与晚辈DVD-RW、DVD+RW的属性相同,但是功力相差甚远,DVD-RAM规格最高可承受超过10万次抹写动作;DVD-RW、DVD+RW仅能忍受1 千次左右的抹写动作。因此,DVD-RAM很适合当作硬碟般使用,对于时常重复更新资料的应用上,是最省成本的碟片。